第六百五十三节 德国会进攻英国(2 / 3)

误,他们并没有在三个月之内击败法国,甚至连决定性的优势都没有取得,被法国人拖入了消耗战中。此时英国反而越来越积极的做着战争准备,所以他们只能在同盟关系临近结束之前,寻求跟中国延长同盟关系。

对这份条约,皇太子本就十分不满。不是不满德国,而是不满李章铜。当初就是在李章铜的力主下,他才接受了一个短期同盟。因为李章铜告诉他,如果不跟德国结盟,德国就不敢发动战争。当时形势紧迫,德国对法国下达了最后通牒,英国在给德国施压,要求德国收回最后通牒。没有中国的支持,德国只能屈服。所以给德国一个安全保证,是防守让德国对法国开战的必要条件。

皇太子不满的,是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长期同盟,如果在这场战争中无法跟英国开战的话,那么通过跟德国的长期同盟,以及德国在重创法国之后取得欧洲霸主地位,将形成一个中国联合欧洲大陆霸主,共同对抗英国的局面。

皇太子认为,在当时的情况下,只要中国提出结成长期同盟,是有可能让德国接受的。可李章铜主持的谈判,却没有做到这一点。

短期同盟签订之后,现在德国人看到形势不利,反而主动要求延长同盟关系。皇太子个人是不会拒绝的,但现实条件不允许。

签订短期同盟的时候,皇太子就已经是在力压各种反对势力意见的情况下强行通过的,中英对抗虽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格局,可不愿意打仗的力量太多了。中国文人普遍不好战,哪怕是太子党势力,也不愿意战争。那些利益集团一边怂恿跟英国搞对抗,可实际上大多数都不愿意打仗,因为战争会影响他们的利益。他们愿意从对抗中得利,但不愿意真的进行战争。

由于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,加上英国发达的经济基础,这些年英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,对抗最激烈,经济却最紧密。

对大多数文人来说,包括皇太子势力中的中坚周观海的态度,也不愿意战争。因为跟英国的战争,在中国官僚集团的理解中,没有什么实际利益。打败了英国,充其量可以夺取英属印度和英属北美。可印度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外邦,夺取这里的土地,中国人不能居其地,英属北美,是一个类似西伯利亚的高寒地带,缺乏吸引力。夺取可以耕种、移居的土地,是中国官僚最大的目的。

至于少部分关心经济利益的官僚势力,他们也不乐意跟英国发生战争。因为他们认为,英属印度和英属北美,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下,原材料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中国,中国商品可以源源不断的进入这些市场。在英属印度,中国进口的棉花比英国本土都多,中国出口的商品,也比英国本土都多。这宗情况下,实在是没有必要去跟英国进行战争,直接把这里占领。

真正支持战争的,一直就只有一些皇太子派的军事集团,可皇太子对軍队的控制力,始终不如皇帝,軍队中的高层,全都是皇帝时期留下的老臣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当时皇太子支持李章铜,跟德国签订短期同盟协议,就已经引起了官僚集团和议会的不满。

官僚集团普遍认为,此举等于是替德国承担英国的压力,同时让中国有卷入无谓的欧洲战争的风险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议会中的工会势力,一直都打着国际主义的旗号,坚决反对战争。并扬言,会用一切手段组织战争预算的通过,议会中的士绅势力在这件事上,是支持工会的。

反对势力本就不满,这一次,他们借助皇太子贸然卷入战争的举动,发起了对皇太子的抗争。当德国人试图延长同盟关系,皇太子倾向于同意的时候,让反对势力再次抓住机会。这些年皇太子不断提拔太子党势力,已经让反对势力越来越团结,这次他们抓住机会,甚至喊出了太子乱政的口号,一大批老臣甚至下野的官员,密集去武当山谒见皇帝,希望皇帝出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