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四章 人君之于天下,不能以独治也(2 / 3)

残明 半渡 4817 字 2021-03-03

是军门所图,究竟为何?”顾炎武有些为难地开口,接着说道:“其实我也想知道,军门是在做什么?学生与军门相识于萍末,有些话交浅言深,倒不该说的,但眼下山河沦陷,神州陆沉,却等不得再躲躲藏藏。在江西和湖广走了这一遭,所见所闻让我大开眼界,楚军兵强马壮,百姓安居乐业,军门所作所为于国家有大功,任谁都要承认的。”

他顿了顿,又说道:“但看得多了,学生却有些疑虑,军门与士绅豪门为敌,不尊朝廷号令,蓄养十余万大军,若在太平年月,这是作乱之道,当此乱世,则为枭雄之路……汪军门,你到底要做什么?”

书生气!

汪克凡身边的人,看到的,听到的,都比顾炎武多得多,但是从来没人敢问出这句话。只有一身书生气的顾炎武,包括已经溜号的黄宗羲,才会直言不讳。

周围突然静了下来,只有江水打在船帮上,发出轻微而不断的响声,汪克凡看着顾炎武,脸上突然露出了微笑。

愿意问出这句话,就是说明,他和黄宗羲愿意和自己交心了,这两个人都有强烈的轻君虚君思想,绝不是对皇帝愚忠的文人士大夫……换句话说,顾炎武此时虽然唇枪舌剑,面色冷峻,其实却不是兴师问罪,也不是祢衡骂曹,其实却是……

是一种试探!

“我所求的,就是黄梨洲昨天说的那句话,要是没记错的话,这话其实出自亭林先生吧——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,为万世开太平,此吾辈之任也。”

汪克凡停顿片刻,又说出了后面的一句:“仁以为己任,死而后已。”

所谓志同道合,就是有相同的志向,才能走上共同的道理,顾炎武的这句话,正是汪克凡的追求。

穿越以来,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,就是为了改变那段最黑暗的历史。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,完全可以买舟出海,或者想个别的什么法子自保,以穿越者的能力,只想混个锦衣玉食,实在太简单了。

起兵抗清,汪克凡并没有十足的把握,从一开始,就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。

仁以为己任,死而后已。

只求拯斯人于涂炭,为万世开太平。

顾炎武看着他,目不转睛,久久没有说话,仿佛想看到他的心里去。

汪克凡迎着他的目光,表情坦然。

话说到这个份上,什么都明白了,没有中兴大明,没有忠君报国,只有拯斯人于涂炭,为万世开太平。

终于,还是顾炎武打破了沉默。

“汪军门既有此志,学生请问一句,大明为何而亡?”

“愿闻亭林先生高见。”汪克凡当然知道,顾炎武这句话必有下文。

“大明亡国,一是亡于学术,二是亡于道德沦丧。自宋至明,理学不求经世济用,反而空谈心性,古之所谓理学,经学也,今之所谓理学,禅学也。近世喜言心学者,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……”

顾炎武先大批了一通心学,然后又说道:“当今世风日下,士大夫之无耻,千古未见,投降异族,反颜仕仇,摇尾乞怜,种种丑态不一而足,若要挽狂澜于既倒,当端正治学之法,重建道德文章!”

这是典型的书生之见了。

但也不能算错,从某种意义上,这种思想文化上的迷失,才是大明亡国的根源。

汪克凡却还是摇了摇头:“亭林先生说的不错,但是远水不解近渴。”

清军随时南下,哪有时间搞文化教育的改革?

“若要应急,唯有效仿封建,以强省府郡县!”顾炎武又是出语惊人。

他所说的封建,不是后世里的含义,而是指西周分封列国的制度。

顾炎武有一句名言:“封建之失,其专在下;郡县之失,其专在上。”,意思是西周给封国的权力太大,所以造成分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