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一九章 奸臣谗言,帝王猜忌(1 / 2)

徐还早就料到临安主和派大臣们的尿性。

花钱买和平这种事,是大宋士大夫们的一贯作风。

总觉得那点岁币能搞定的事情,何必劳民伤财?

一旦开战,钱粮军饷靡费远远超过岁币,孰轻孰重,不会算账吗?

看起来好像很精明,小算盘噼里啪啦。

和谈之功是文臣的,只要不开战,武将们便没有权力和功劳,始终被他们压着。

然而对于国家而言,结果就是武备越发松懈,军队战力越来差,敌国却被岁币养的越来越强大。

某种程度上,这是一种资敌行为。

徐还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,默许与金国和谈,那是出于战略考虑的权宜之计。

与西夏,决不能再低三下四。

上疏反对的意义不大,而且周期太长,一不小心还会引起猜忌。

所以徐还采用了最直接的方法——生米煮成熟饭,先斩后奏。

绍兴元年五月,一队从秦州出发的大宋商队在边境被劫杀,延安府遭遇西夏兵马骚扰,更有大队夏军逼近秦州。

守将刘子羽派出千人队伍巡防警示,不想西贼竟对宋军突然袭击,痛下杀手。

千名将士阵亡半数,余下数百人拼死杀出,西贼兵临秦州城下,发起进攻。

宋夏之战,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开始了。

紧急军报送到的时候,临安一片哗然。

西夏刚刚在敲竹杠,怎么转瞬间就开战了?

枢密院根据军报,得出的结论是西夏无意和谈,岁赐要求只是迷惑之举,为了争取时间,出其不意发动突袭。

党项人包藏祸心,图谋甚大。

这个解释倒是合乎情理,明面上议和,背地里调兵,古往今来这样的情形不胜枚举。

党项大军突袭商队,巡逻兵卒,兵临秦州城下是不争的事实,足以说明问题。

秦州!

那可是蜀中往秦陇运送粮草的要冲之地,西夏一出手便冲着秦州,意图何在,不言而喻。

到了这份上,再指望和谈岁赐什么的,那就吃痴人说梦。

党项人已经欺负到眼前,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

好在改知秦州的刘子羽反应及时,坚守城池,凤翔府的秦国公徐还也及时调兵支援,没人让党项人得逞。

但双方在边境线上剑拔弩张,时有交锋。

这与金国的战事才刚刚告一段落,尚未消停,和西夏又大打出手,大宋当真是多事之秋。

然而战端已启,短时间肯定难以罢休。

西北之地有徐驸马和诸位将领应付,暂时倒不必担心。

反倒是宋金和谈,变得刻不容缓,有些棘手。

宋夏开战,这时候金国倘若横插一脚进来,大宋能够支撑吗?

基于这个考虑,临安上下不免一片慌乱,纷纷嚷着尽快与金国议和,避免腹背受敌。

“重担”自然落到秦桧的头上。

他现在完全明白了,韩昉为何那般有恃无恐,感情金国早有准备,西夏入侵肯定是他们蹿腾的结果。

不过秦桧也有些许疑惑,此番西夏入侵有些突然,或者说有些蹊跷。

以要求岁赐掩人耳目,暗中调兵遣将,突然袭击,这个说法不无道理。

但换个角度,敲竹杠不成之后再出兵,名正言顺,师出有名,何必现在背上不义之名呢?

再说了,现在西夏出兵图了什么?

宋国在西北屯有大军,此时入侵能占到什么便宜?如果金军未撤退,东西夹击徐还,瓜分秦陇倒还说得通。

否则无论金国如何怂恿,甚至是许以重利,西夏也未必会听命行事。

除非……

出兵开战要么是有所图谋,要么是迫不得已,会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