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【贰】(2 / 3)

诈欺猎手 梦长LD 5715 字 2019-11-13

,这类人很难与正常人进行“正常的交流”。

阿斯伯格症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为模式刻板,兴趣爱好局限而特殊,这类人群在对谈时,往往会出现对某些冷僻的话题极感兴趣,不断侃侃而谈,却无法对普遍意义上的“寒暄”产生交互意识的情况。简单地说,就是不会聊天。

所以他刻意压抑自己的个性,成为了别人口中的“哑巴”。

但天性是无法被后天习惯完全压抑的,有的时候,压抑得越久,就越有可能出现副作用。

对于李维寅而言,长时间保持沉默寡言的代价,就是他习惯性地耗费大量时间独自思考——从而养成了远超于普通人群的好奇心与探究欲。

不管他愿不愿意承认,蓝思琳给出的谜题,就是沙漠中的甘霖,是烟民口袋里的最后一根香烟,是他无法靠理智抑制的恶魔的诱惑。

尽管他已经在心中无数遍地提醒着自己,这封信的背后必然会是难以预料的圈套,但他还是深陷其中,不能自已,甚至在操场跑圈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思考着关于“东西在箱子里”的答案。

按照正常的思路,要顺利地将《锡人》拿到手中,必然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:

1,知道“东西”是什么。

2,了解其存放的位置。

3,找到物品的保管者。

4,想办法将其拿到手。

这四个环节,层层递进,缺一不可,且每行进一步,难度将呈几何倍数提升。李维寅在心中推演了许多个策略方案,终究是陷进了死胡同。

随后,他试着将脑海中推演的一切全部推倒重来,从最初的地方开始思索,很快便想到了一个堪称疯狂的主意。

将计就计。

这条计策的灵感说来其实也是源自于蓝思琳在信里留下的那句提示:

谜面即是谜底。

对于第一个谜题而言,谜面毫无疑问就是“东西在箱子里”。

而当李维寅将“东西是什么”,“箱子在哪里”,“如何取出东西”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删除之后,他的面前宛如有道全新的大门轰然敞开。

这个谜题给的线索太少。循序渐进的话,可以说是复杂到了极致。

而当他逆向思考时,就会发现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:

蓝思琳想要暗示的是,线索可以有很多,但只有这一条就够了。

——李维寅只需要知道“东西在箱子里”,就足够了。

因为蓝思琳曾经取出过那本书,如果“东西”指的就是《锡人》,那就意味着,他将《锡人》放了回去。

如果这是既定的事实,那他就有很大的概率是通过欺骗的方式得到了那本书。因为以亢龙书院的安保严密程度而言,偷盗行为基本是不可行的。

如果蓝思琳使过诈,那就必然会有“受害者”。

李维寅计划的第一步,便是通过那句模棱两可的“我知道锡人的事”,找到了受害者王教官。

随后,他要做的,便是将计就计。

利用“受害者”对蓝思琳的戒备心理,进一步散布恐慌,从而让王教官相信暗码确有其事,而他就可以顺势以解码者的身份得到那本《锡人》。

这整个计划,完全只需要利用“东西在箱子里”这一条线索。只要找到蓝思琳骗过的人,就可以设计让他带着自己找到“箱子存放的位置”,甚至是“打开箱子”。

就好比是一个机关复杂,充满即死FLAG的闯关游戏,按照规则来,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但李维寅的情况不尽相同。在他之前,已经有人通关了游戏,他需要做的,就是利用那个解锁了所有关卡的账号,完成直接跳关的操作。

但这个计划同样存在着弊端。他与《锡人》的接触时间,只有短短的20分钟。

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