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个单章:制度与风气(3 / 4)

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67 字 2023-01-26

了制度,并且慢慢完善。但话又说回来了,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的制度比朱温还完善,为啥人家那么多人造反?

比如好多人吹嘘北宋压制武夫的训练、后勤、指挥分离,其实中晚唐节度使已经搞了。

五代朝廷,枢密院的出现,更是完善了都虞候司的职能,兵将分离,制度十分完善。

那么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?

安史之乱后,藩镇割据,杀将驱帅之事屡见不鲜。

李全忠为什么不等回幽州后再作乱?万一留守幽州的兵拼死防御,你破不了城呢?

答案其实很简单,他回幽州后,就要交卸兵权,作不了乱啦。

节度使们有没有想过办法解决?答案是一直在努力。

而开出这么高的赏格了,洛阳军士们是什么反应?

“军士益骄,无所畏忌,负赐物,扬言于路曰:‘至凤翔更请一分。’”

第三,朝堂人心涣散,文官也士气低落。

幽州李全忠作乱,是因为他带兵出征,在易州被义武军击败,班师时惧怕责罚,半路造反。

而天宝年间,成德所辖四州大约有180190万人口。

士兵们后悔了,是不是可以作乱呢?

再看另一件事:“军士游市肆皆有骄色,市人聚诟之曰:‘汝曹为主力战,立功良苦,反使我辈鞭胸杖背,出财为赏,汝曹犹扬扬自得,独不愧天地乎!’”

“诏禁军在凤翔归命者,自杨思权、尹晖等各赐二马、一驼、钱七十缗,下至军人钱二十缗,其在京者各十缗。”

僖宗时,李可举围易州,出动的兵力是六万,李匡威打李克用,出动十万步骑。

制度是要人来执行的,社会风气会影响人,社会共识也会影响人。

但真没有后果吗?当然是有的。

而在唐末、梁初北方是多少人呢?

以当时的兵民比例而言,幽州人口至少也有170180万。而天宝年间户籍人口只有146万余,除了多年和平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,人口增加外,还有就是本书提到的大量部落黑户了。

可以明确地说,幽州镇在黄巢之乱前后,其户口已经超过天宝极盛时期。接下来因为参与高强度的藩镇战争,加上契丹崛起,人口有所损失,但在后梁初年,幽州的人口比起天宝时期,少不到哪去。

德宗时,卢龙节度使朱滔“兵五万、车千乘、骑二万、士私属万余、虏兵三千。”

李从珂一反,事情就急转直下。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,弱者不配当皇帝,什么制度都不好使。

安史之乱后,河北确实有战争,但次数少,打的时间也短,整体破坏不大,人口恢复迅速。且黄巢、秦宗权也没波及河北,这个人口是靠谱的。

这就是风气,风气,风气!

我为什么总在书里强调,因为直到现在还有人拿其他朝代来套晚唐,可笑不可笑?写了400万字了,都像第一次看书一样,前面的都失忆了。

以河北为例。

主角为什么要在士兵中增加威望?

最后说下主角怎么操作。

这些记载里,没有说军队的成色,一般研究而言,因为要抵御契丹、奚人,幽州的正规军当在七八万人之间——朝廷规定的军额是五万五千。

第二年,石敬瑭造反,引契丹为援,恶果就显现了。

许诺的赏赐没能兑现,军士们什么反应?

“军士无厌,犹怨望,为谣言曰:‘除去菩萨,扶立生铁。’以闵帝仁弱,帝刚严,有悔心故也。”

宪宗时,刘济讨王承宗,“军七万”。

但事实就是如此。李从珂在凤翔城头解下衣甲,指着身上的伤疤,遍数自己的战功。

因为禁军士卒家属也在洛阳,痛骂他们的人